司马懿派遣前来匆匆增援的军队见状,亦不敢轻易与汉军正面对决,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汉军不费吹灰之力便成功入主临汾城。
旗开得胜的汉军并未就此止步,而是继续高歌猛进。
此时,前方传来消息,司马懿深知汉军锋芒正盛难以抵挡,于是果断下令放弃襄陵城。
率领大军退守至河东进入并州的重要门户永安城。
并且,司马懿充分利用永安城周边独特的地形优势,以西傍汾水、东依霍大山为天然屏障。
竭尽全力构建起一道布局严密、颇有章法的坚固防御阵线,妄图以此抵御汉军潮水般的进攻。
而根据斥候探报所探查到的汾水——霍大山防御阵线的粗略部署情况,诸葛亮分析后感慨道:
“真奇才也!”
司马懿采取退守策略其实并不难理解,具有多方面的考量和优势。
先,通过拉长汉军的后勤补给线,可以给他们造成更大的粮食压力。
随着战线的延长,汉军要维持物资供应将会变得越困难,而这会使得他们在与魏军长期对峙时处于不利地位。
其次,面对汉军凌厉的攻势,司马懿选择退守能争取到更多宝贵的时间布置陷阱,建立防线。
这段时间不仅可以让部队得以喘息休整,用来稳定住魏军的士气。
毕竟,魏军当前的士气状况不容乐观,这一点已是众人皆知。
尽管夏侯霸原本并非直接受司马懿指挥,但范方作为其名副其实的先锋将领,所率领的兵力无疑属于司马懿此刻可直接调遣的部队之一。
然而在先前这场战斗中,这支部队一下子损失了足足四千人。
如此惨重的伤亡致使前锋部队的建制几乎崩溃,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这都毫无疑问是一场无法掩盖的惨败。
尽管司马懿在收到范方战败归来后呈上的军报时,对于其中所述汉军拥有射程远且威力巨大的强弩之事已信了七八成。
但眼下更为紧迫的燃眉之急乃是如何应对大军士气低落。
经过深思熟虑,司马懿决定以不听军令、擅自出兵为由,将范方革去职务,借此举措来安定军心。
毕竟,范方此次战败确实难辞其咎,将所有失败的罪责归咎于他一人也算合乎情理。
否则,难不成要向麾下那些普通士兵坦诚相告说己方军队战力不及汉军,甚至对方还持有能在八百步之外一击必杀的骇人武器?
因此,从整个战局考虑,司马懿此番处置可谓稳妥得当,他心里也非常清楚如此行事完全符合整体利益需求。
然而,认知愈清晰透彻,司马懿的内心却越感到冰冷彻骨。
因为他深知,自己竭尽全力想要遮掩的是己方最为惧怕的东西。
但是掩盖下去不代表所掩盖的事情不存在。
恰恰相反,他需要费心费力的想出办法来面对眼前的重重困难。
但令人遗憾的是,尽管司马懿见识广博,他仍然未能想出任何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
原因无他,只因据范方所描述的情况来看,汉军手中拥有的这种能在相隔二三里之遥的距离就动凌厉的攻势的武器。
威力惊人,精准无比,哪怕是身披坚固的玄甲,一旦正面被击中,也同样会被轻易洞穿,从而遭受致命一击。
司马懿几乎想破了脑袋,但就是无法想象出魏军中存在哪种手段可以与之相抗衡。
至于反制措施,那更是连一点头绪都摸不着,无能为力的感觉真的很让人丧失信心。
如果是在正面野战之时,便是司马懿本人来指挥。
除了下令击鼓进军,力求以最快度拉近与敌军之间的距离并展开近身肉搏战。
又或是立即鸣金收兵,果断撤出战场以外,实在是再也拿不出其他更好的应对方法了。